听见建筑的声音 崔愷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建筑

 

在刚结束不久的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进行了主题为“少用能、少用材、多开敞、多集约”的演讲,还主持了“深圳体育馆保护”的主题研讨。

会后,崔院士在接受新浪地产(微博)专访时,强调了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三个要点——生态、尊重自然、对环境的善意。与传统西方的“征服自然”的建筑理念不同,中国建筑与生态、自然环境的融合则是需要仔细思考的,这也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回归,从这个角度来说,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。

对环境的善意

使中国建筑回归传统哲理

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,它镌刻着一个民族、地域、社会的存续的历史过程,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、各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。建筑本身还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结晶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建筑业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和积累,也还存在诸多问题。从总体来讲,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建筑,则是最大的问题。

崔愷在CADE论坛上也就此抛出了疑问:“为什么我们不能向农民学习,向祖先传下来的智慧学习,去思考人、建筑和环境的关系?”也许这样我们才能看清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建筑。

现代建筑的理论和思想产生于西方社会的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,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带动下,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,形成了世界建筑的“国际化”浪潮,我们的城市建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广泛影响。

那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“根”在哪儿?

崔愷就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性谈到:今天我们谈到绿色发展、生态、尊重自然,应该说相比较西方传统来讲,更是东方的哲学,东方的传统哲学就是如何尊重自然、融入自然、敬畏自然。西方的古典建筑通常比较沉重,以征服和占有为主,从历史上来看,是这样的趋向。但是,当下的西方却非常的尊重自然、保护自然,反过来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,反而走了西方的老路,属于利用自然,征服自然,占有自然,这些思路是跟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背道而驰。

在近些年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,我们也看到,我们一直在向自然索取,很多地方以文化的名义建设很多形式主义的高大上的建筑,高耗能建筑,占有了很多自然资源,甚至破坏了环境,实际上是有悖于我们传统文化的。

崔愷也表达了对此现象的看法,他强调:我不赞成一味追随形式主义的文化建筑,当下的中国建筑应重新走到尊重环境,绿色发展的路上来,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智慧的一种学习和回归。

当然,这也是崔愷一直在提倡并呼吁的观点。

再谈绿色建筑 建筑环境的思考

崔愷认为,谈到绿色建筑,实际上并不是只是太阳能、地源热泵这种清洁能源的应用。从建筑师的角度来讲,应该将其渗透到所有方面,是用一种对环境的善意,是节俭的生活态度,应该借鉴地方传统智慧,用这种态度去做绿色建筑。所以处处都可以是绿色,不见得是看着种了花、屋顶花园、看着太阳能板,才知道这是绿色建筑。

从建筑本身来讲,绿色建筑也需要更高维度的思考才能将其做好。崔愷表示,我们应该从城市的生态环境规划角度,从建设指标和技术规范的角度,以及从建筑长久的寿命角度,来衡量绿色建筑如何能够有效地落到现实当中。

事实上,我们高速发展的建筑行业在很多地方都是比较铺张的,规划的铺张、建筑标准的铺张、建筑规模的铺张,包括在建造过程当中不切实际的压低造价,减少建筑的寿命,如此这些,其实都是不绿色的表现。

崔愷也提到,现在工程技术界都在重新反思绿色建筑的发展到底应该怎么样,以往我们有一种口号“用绿色带动产业发展”,换句话说,主要讲的是生产。而大量廉价的保温材料,消耗大量资源而生产的太阳能板,还有不少性能并不可靠的所谓节能设备和技术,成了绿建达标的手段,这也是许多建筑并不真正“绿”的原因。